物阜民豐瑞獸來──漫談客家麒麟舞

物阜民豐瑞獸來──漫談客家麒麟舞

早前,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建議把食盆、南音與宗族春秋二祭等十個項目列入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」。一時間,「非遺」又再次成為了市民大眾的熱話。今日,讓筆者乘著這個風潮,也談談一項植根香港逾三百年的非遺項目——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。  


    麒麟是中國傳說中的生物,與鳳、龜、龍並稱「四靈」(《禮記・禮運》)。傳說的麒麟十分馴良,不傷人畜,堪稱「仁獸」。每當過年過節,客家人總愛舞動麒麟,期望麒麟能為他們帶來福氣。   自康熙復界以後,麒麟舞隨着原居於粵北、江西一帶的客家人南遷到香港。相對「本地人」(這是指在康熙遷界令以前,早早定居於香港的人),客家人比較晚到達香港,所以只好選擇一些山區或沿海地區定居,而西貢坑口就是其中一個聚居點。有一點要注意,這裡的「坑口」,並非單指今日坑口村;相反,它是指由下洋村、上洋村、孟公屋村、坑口村等十八條鄉村組成的地區。  


    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師傅指出,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區的「麒麟狂舞」,是慶賀節日、豐年的活動,寄寓了老百姓對盛世祥和的嚮往,故民間有歌謠說道:「百姓愁、麒麟走、天下和、麒麟舞」。     客家麒麟是與別不同的。從外觀上看,客家麒麟相對鶴佬麒麟的體型為小,而它的額頭會微微向上凸出,中間長有獨角與三粒玉角,眼眉上更配有「鰭鼓」等裝飾物。從表演藝術看,鶴佬麒麟需要的人員較多,因為它在演出的前後都會有不同種類的武打表演,例如表演打拳、弄棍、搬刀等。雖然每個麒麟班子的表演略有不同,但一般最少有五個項目演出,這通稱為「搬五彩」。至於客家麒麟,則沒這般複雜,反之,它更注重麒麟套的演繹。  


    關於麒麟套,有些人認為是麒麟舞音樂的調;但按考證,應該是指麒麟舞的套路。它的伴奏音樂一般是由鼓、鑼、鈸三種樂器合奏而成。客家麒麟舞隨着客家人移民坑口後,慢慢結合了本地傳統音樂和武術,發展出極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。     坑口麒麟舞套路,動作頗為精細,分別有出洞、繞頭、耍尾、尋青、探青、踢青、食青、醉青、吐青、打沙、吐玉書、遊花園、回洞等動作。而其中的「吐玉書」更蘊含「麒麟吐玉書」的寓意──傳說在孔子降生的那晚,麒麟悄悄降臨孔府,並吐出玉書。自此,「麒麟吐玉書」就代表了早生貴子的祝福。話說回來,麒麟舞套路的設計就是為了演活傳說中麒麟的喜、怒、哀、樂、驚、疑、醉、睡等動靜神態。當然,輾轉流傳至今,各條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了。  


    時至今日,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除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,更是客家族群的人倫紐帶,連繫着早已走出城市的你與我。   *獲作者授權轉載。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