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知史

文章一般只能分層、分段,那「八股文」是怎麼回事?

文章一般只能分層、分段,那「八股文」是怎麼回事?

明清以來的士子們非常重視八股文,都要學習寫八股文。八股文這一名稱有些奇怪,文章一般只是分層、分段,怎麼能分股呢?這八股到底是怎麼回事?  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,還得從明清的科舉考試說起。  


    八股文,是一種文體的名稱。這種文體是明清科舉考試的時候常用的一種文體。八股文還有一些其他稱呼,比如說可稱為制藝、制義、時藝、時文、八比文等。「股」又稱為「比」,在文章中是對偶的意思。   八股文的寫作有嚴格的形式要求。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題目主要摘自四書、五經,文章的論說一定要以朱熹的《四書章句集注》為準,不得妄自發揮,闡述他意,這就是所謂的「代聖人立言」。   文章要包括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後股、束股、大結等組成部分。一般說來,發端二句或三四句,謂之「破題」,以對句為多,意即將題目的意義破開。「承題」作四五句,承接破題的意義而再申述其意,以作說明。「起講」就是議論的開始,常用「意謂」、「且夫」、「嘗思」等開端,就是提出夫子為什麼這麼述說。「入手」為起講後入手之處。起股、中股、後股、束股才正式論說題意。「大結」就是在篇末敷演聖人言畢,自述自己見解,或數十字或百餘字。   在這四股中,每股又都有兩股排比對偶文字,合共八股,故名八股文。  


  八股文早在北宋時期已經發端。宋代王安石變法時,認為唐代科舉多以詩賦取士,造成了士人的文章只重語辭浮華靡麗,不切合實用,於是就以測試經義為主,但是此時還沒有形式要求。   到了明代,科舉考試寫的文章就有了明確的文體要求,後來就發展成為固定的模式。明清時期可謂是八股文的天下,參加科舉之人非常注重學習八股文的寫作,但也使得文章趨於程式,束縛了人的思想。直到清光緒末期,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,八股文也走向了衰亡。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