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知史

為什麼把那些插手干預別人事務的人稱做「越俎代庖」?

為什麼把那些插手干預別人事務的人稱做「越俎代庖」?

「越俎代庖」比喻超越自己許可權干涉旁人事務。這個成語的歷史很悠久,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使用了。   「俎」原來是指祭祀或宴會時用的器具,在這裡指的是主持祭祀的人物。古人重視祭祀,要有專人主持祭祀典禮。主持祭祀的人有自己的職司,並不能越過自己職位去干涉「庖」,也就是廚師的職務。  


  「越俎代庖」這句話較早出於《莊子》,說起來還有一段經典故事呢。   上古時期,有一位賢明的首領叫做堯。他在位期間建立了很多功績,深受百姓愛戴。等到他年老的時候,他打算把自己的位置讓給別人。為了挑選賢才,他在國內到處訪問。打聽到許由很有才能,馬上前去尋訪許由,打算禪位於他。   許由一聽堯要把位置讓給自己,立刻予以回絕。他回答說:「我對任何虛名都不感興趣。鷦鷯築巢只需要一根樹枝,鼹鼠即使是到黃河裡喝水也不過只需要喝飽肚子而已,首領的位置對我來說是多餘的,根本沒有用處啊。」在陳述拒絕理由的時候,他提到:「庖人雖不治庖,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」,就是說即使廚師不做飯,專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權啊。  


    《莊子》裡面的這句話,被後人總結為「越俎代庖」。唐朝時,來中國訪學的朝鮮人崔致遠所著的《桂苑筆耕集》中已經出現了「越俎庖代」的語句,宋代時「越俎代庖」就已經成為了流行語。一直到現在,這則成語還時不時被人們掛在嘴邊,借指那些插手干預別人事務的人。有時這句成語還被省略為「庖代」,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。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