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知史

古代官吏的等級

古代官吏的等級

隨著古代統治者任用官員管理天下事務,官吏等級的界限區分也日漸嚴格。各朝各代的官員體制都有著明確的規定,既確定了各級官吏的職責,也劃分了各自的品級官階。   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員等級,是從魏晉時期正式確立的。  


    魏晉開始把文武官員依照九等分級,從一至九順次而下,每一等級中又分為正從兩級,如三品中有正三品、次三品之別。最高的官級為一品,位列一品的官員可都是朝廷中權高位重的官員,如丞相就是一品官,清代的殿閣大學士也位居一品。而我們常說的縣令則是七品的官員,也被人們戲稱為七品芝麻官。除了九品官員之外,各個衙門裡還有更低微的官吏,則被稱為「未入流」。像民間的地保、里正則是最基層的吏員了。     不同官級的官員,服裝也不同。唐代各級官員們服飾顏色各不相同,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,五品以上則是緋色,六品、七品則穿綠色,而八品、九品則是青色。清代官吏服飾差異更趨明顯,清代各級官員的服飾上都有不同的圖案,如一品文官是仙鶴,二品文官是錦雞,品級不同,補子圖案也不同。  


    官級和官員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,各級官吏的權利、俸祿也相差較遠。如隋代一品官員的俸祿為九百石,而從八品的官員則只有五十石,數目相差不可小覷。封建官員各級之間傾軋成風,「官大一級壓死人」,官員等級已被世人當作了待人接物的標準。這些官級隨著封建皇權的瓦解,已經濃縮到了歷史檔案之中,成為人們了解古代官制的重要資料。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