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恥下問

不恥下問

「不恥下問」的本義是不以向地位、學問較自己低的人求教為可恥,形容謙虛好學。出自《論語•公冶長》: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」  


  孔子時常教導他的學生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」。   意思是,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。有了這種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,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知識。   對於那些能夠做到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學習為恥的人,孔子特別讚賞,認為那是好學的表現。孔子自己也時常這樣做。  


  孔子第一次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祀祖先的典禮時,由於對於許多禮儀孔子都不明白,所以孔子不停地問身邊明白的人:「這是什麼禮儀?它表示什麼意思?下一步該做什麼?」   就這樣,孔子把他不清楚的每一個禮節都問到了,弄清楚了。但有的人不僅不為孔子的這種學習態度所感動,反而在背後嘲笑他:「還給別人當先生呢,連這些禮儀都不懂,什麼都要問,真是不以為恥。」孔子聽了這些議論,坦然地說: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對於自己不懂、不明白的事情,一定要問個明白,弄清楚,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方法。」  


  孔子除了重視書本知識,也注重吸收別人的經驗。他主張多聽別人的意見,並擇善而從。另外,在通過直接經驗獲得知識的同時,孔子也注意吸取別人以及古代的知識,重視收集實際材料和證據。   孔子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途徑,日益成為學識淵博的人,被後人尊稱為「聖人」,成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創始人。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