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知史

古代商人如何促進消費

古代商人如何促進消費

古代商人和今天一樣,經常都要想想怎樣促進消費,刺激大家來買他的商品。仔細看看會發現,居然和今天的商家別無二致。

 

「吆喝」--古代商家最普遍的叫賣手段

宋朝市場經濟發達,在北宋都城汴京,每天五更(相當於凌晨3點到5點),便有人打鐵牌子或木魚報曉。據宋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》卷三「天曉諸人入市」條:「諸趨朝入市之人,聞此而起。」為了吸引顧客,商販便要吆喝叫賣:「御街州橋至南內前趂朝賣藥及飲食者,吟叫百端。」所謂「吟叫百端」,就是什麼樣的叫賣聲都有。不同的商家叫賣聲各有特點。宋高承《事物紀原‧博弈嬉戲》「吟叫」條稱:「京師凡賣一物,必有聲韻,其吟哦俱不同,故市人采其聲調,閒以詞章,以為戲樂也。今盛行於世,又謂之吟叫也。」

 

宋代的賣花者最會吆喝。元黃澄《賣花聲‧詞品卷六》稱:「聽新腔、一聲催起。吟紅叫白,報導蜂兒知未。」由於特色鮮明,當時人們很喜歡模仿,《事物紀原》中稱模仿吟叫聲「以為戲樂也」。到了元代,叫賣聲更成一景,元吳渭《月泉吟社詩‧戴東老》詩稱:「誰家子女群喧笑,競學賣花吟叫聲。」元熊夢祥《析津志‧歲紀》記載:七月七,「市人又多以小扛車上街沿叫賣」;九月九,「亦於闤闠中笟筴蘆席棚叫賣」。一般來說,叫賣多是攤主自己吆喝,但也有花錢僱人「代叫」的。但古人講究叫賣要得當,叫聲要好聽,因為如果叫賣用語不簡潔明了,宣傳效果並不好:「有發語數十字,而不知其賣何物。」

 

這種「吟叫」到明清時已是一種通俗的商品宣傳方式。如在清末的北京街頭,叫賣聲被稱為「京叫」。清佚名《燕京雜記》記載:「京師荷擔賣物者,每曼聲婉轉,動人聽聞。」而且分貝很高:「呼賣物者,高唱入雲。」清閒園鞠農還專門將各種市聲輯撰於《燕市貨聲》一書,如耍耗子的「鳴鑼或吹嗩吶」;磨刀磨剪子的則「分數種,有吹喇叭者,有打鐵鏈者」。

「關撲」--大家都是貪小便宜的人

「關撲」是以待售商品為賭注,由商家決定賭博項目,如拋擲銅錢猜正反面,消費者猜對了可免費或打折拿走商品。什麼樣的商品都可以「關撲」,《夢梁錄》卷十三「夜市」條稱,在南宋都城臨安,「大街關撲,如糖蜜糕、灌藕、時新果子、像生花果、魚鮮豬羊蹄肉,及細畫絹扇……諸般果子及四時景物,預行撲賣,以為賞心樂事之需耳。」

 

這種關撲的促銷方式抓住了人們喜歡碰運氣、討便宜的心理,令消費者執迷不悟。據《夢梁錄》卷一「正月」條:「街坊以食物、動使、冠梳、領抹、緞匹、花朵、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,不論貧富,遊玩琳宮梵宇,竟日不絕。」這種商品促銷方式有明顯的賭博性質,故又稱「關賭」,後世的抽籤、摸獎,其實都是關撲手段的變種。由於有賭博性質,關撲促銷受到宋朝政府限制,並不是天天都可以,只有在「元旦」、「寒食」、「冬至」三天,方允許使用。

Image